新华社上海5月31日电(记者杨金志、兰天鸣、朱翃)崇明岛,地处长江入海口,距离上海中心城区大约一百公里,岛上常住人口约70万人。近日,记者登岛采访,遇到一群特殊的志愿者——海岛配药员。上海疫情封控期间,他们每天从岛上的集中配药点出发,驾车跨江,到市区各大医院为居民代配药,再由各乡镇、村居志愿者送达患者手中。
女司机施懿娟就是海岛配药员的一员,以下是她的自述:
我开过12年出租车,其中有10年是在上海市区。上海的路,我熟。
4月17日,我在我们崇明亚通公司微信群里看到召集志愿者信息,工作是开车去市区帮岛上病人配药。我除了开车没有什么一技之长,但总想在疫情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就报了名。
封控期间,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驾车几百公里,到市区的各大医院配药,其中不少是救命药。4月18日,我和另一位志愿者首次开车跨过长江隧桥和黄浦江隧道。我在市区开过多年出租车,但从没见过如此空荡的上海。一路上,可以看见救护车、工程车、货车飞驰,我们既感受到疫情的严峻,也能感受到大家都在努力和坚持,顿时感到方向盘又沉了一些。
帮病人代配药,都是医保局预支给我们一笔钱款,我们先帮病人垫付,开始用现金支付,后来用微信支付,每一笔都要有流水,记得清清楚楚。
我记得代配金额最大的一单药,自负费用就超过了7000元,只能管一个月。我没想到,病人居然是一个只有12岁的小姑娘,患有肺动脉高压,并伴有心脏衰竭。
当时,医生看了病历本就对我说:你们家小姑娘现在身体状况怎么样?我说:我是志愿者,不是家属。这个小姑娘蛮可怜的……听到医生的回应,我心里面难受极了。
还有一次,一位老人住在市区的女儿配好了药,我们去取。她叮嘱我们,她父亲得了严重的癌症,但不想让父亲太过焦虑,希望能帮她隐瞒。她走后,我们分药装袋,发现里面有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感谢志愿者,在疫情期间不惧风险,为市区和崇明架起桥梁,为我的家庭带来希望。
以前,我从来不知道人会得这么多种类不同的病,也不知道有这么多特殊的药,保管药物和吃药有这么多讲究。这些日子,我配过各式各样的药:肾脏移植后的抗排异药、治疗白血病的药、抗癌药、抗抑郁药……手握着一沓病历本,看着一张张医保卡上的照片,我知道很多是救命药、不能断的药、对身体影响很大的药,能够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重量。
每天,我和搭档驾驶员需要跑5到8家医院,路上不敢浪费一分钟时间。有时候,我们扛着一箱子药,在医院里一路小跑,回来后两个胳膊都快举不起来。但尽管匆忙,我还是不断告诫自己:一定要小心、小心、再小心!
在给一名癌症病人配化疗后用药时,医生叮嘱我们:吃药前,一定要确认血常规检验结果没问题才能吃,否则可能有危险。听到这句话,我真的感到人命关天,如果忘了给病人和家属传达,就会危及一条生命。
在窗口拿到药时,面对看不懂的药名,无论多么忙乱,我都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核实。对于需要冷链运输的药物,我们会提前一天备好泡沫盒和冰袋,并把这些药放在最后去配,配药一结束就赶回崇明。
每从一个医院出来,我们都要对全身和药物进行消杀。赶回崇明后,无论时间再晚,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吃饭,而是——消杀。因为我们这个团队连接着一个区域里部分居民的生命通道,经手后的药物还要被送往整个崇明18个乡镇。如果我们被感染,影响的不仅是我们,更是全区人民的健康安全。
我们到市区医院,只配崇明本岛配不到的特殊药。而在各大医院里,我们还看到很多中心城区社区来代配药的志愿者,他们总是一个人拿着几十个医保卡,一配就是几十袋药,也很辛苦。
最近,我发现医院里除了代配药的志愿者,自己来看病的人也慢慢变多,路上的车辆也日渐增多,很多地方的警戒线也都撤掉了,感觉原来的上海正在慢慢回来。
到5月30日,我们志愿者团队已累计完成代配745人,涉及医院504家次,为307人完成了代取药服务。
-
重庆海昌加勒比
295 05-31 -
十几年扎根海岛
281 06-06 -
长沙周边旅游景
275 05-29 -
原创上交大多名
274 06-04 -
2022u.s.news美
264 06-04 -
大震动!wlsa携手
263 06-04